小米再挥商标保护重拳,“米系有品”侵权案9月3日晋江开庭
- IT大事件
- 2025-08-18
- 1276
福建晋江市人民法院的公告栏里,一桩商标权纠纷案定于9月3日开庭,原告席上是科技巨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而被告方则是一家成立不足一年的小微企业——米系有品(晋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起案件因为双方体量悬殊却业务高度重叠,迅速引发市场关注。
成立于去年12月的米系有品,注册资本仅5万元,由丁鸿源全资持有。从工商登记看,其业务范围覆盖家用电器销售、日用家电零售及互联网销售等,几乎与小米的核心业务板块完全重叠。更微妙的是,公司名称中的“米系有品”组合,恰好踩中了小米多年布局的商标矩阵。小米自2021年起就系统性注册了“小米有品”“米家有品”“集有品”等系列商标,类别横跨运输工具、医用消毒剂乃至广告服务,构筑起严密的品牌护城河。
这并非小米首次亮剑。就在三个月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对两起山寨小米商标案作出严厉判决:使用“小米零度”“凡小米”标识的卫浴厂商因销售过亿元侵权产品,被判赔偿3500万元。法院当时明确将“小米”认定为驰名商标,并首次在跨类保护中适用惩罚性赔偿。这份判决如同一份宣言,宣告了小米对蹭品牌、搭便车行为的零容忍。
晋江新案的特殊性在于时间线。被告公司成立时,小米的“有品”商标早已完成多类别注册。而名称中刻意组合“米系”与“有品”,在消费者认知中极易与“小米有品”形成联想。商标战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是否造成公众混淆,这种命名策略无疑放大了法律风险。
回头看小米近年来的诉讼地图,会发现一条清晰的商标保卫轨迹。公开数据显示,小米涉及商标权纠纷的法庭公告超过340则,其中多起案件获判高额赔偿。2022年深圳某贸易公司因使用“小米”字号被判赔3000万元;今年5月的卫浴侵权案更创下3500万元纪录。这些案件反复验证着司法对小米品牌价值的认可。
9月3日的开庭只是序幕。摆在晋江法院面前的难题是:当小公司的创业创意撞上巨头的品牌城墙,法律该如何平衡保护与抑制垄断?而米系有品将如何证明“米系”并非刻意攀附,同样考验着被告方的智慧。这场较量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为同类案件树立新标杆——在商标丛林里,边界从来不是模糊地带。
本文由MengMeiE于2025-08-18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he.jltcw.com/20258477.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