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电子牧羊人:智能监管终端破解超载放牧困局
- IT大事件
- 2025-08-17
- 658
在兴安盟乌兰毛都草原,科右前旗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王宗新手持一台平板大小的设备,屏幕实时显示着三公里外羊群的动态。就在昨天,他巡查的这片牧场刚被系统标记出轻微超载预警——某块区域的实际载畜量比草场承载力高出13%。而过去,这类问题往往要到草皮明显受损时才会被发现。此刻他轻点屏幕,调取历史数据对比,向牧民展示为何需要临时转移部分羊群。牧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草原的伤,是从地皮底下开始的。'过度放牧的破坏往往在肉眼可见前就已发生。传统巡查依赖人力估算,执法人员骑着摩托车穿梭于沟壑,一天仅能覆盖几个牧点,监管盲区多如牛毛。王宗新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无奈:'明明感觉羊群密度高了,可拿不出精确数据说服牧民。'这种困境正被一台搭载双无人机的黑色设备终结。8月15日,国内首套草畜平衡智能监管终端在内蒙古兴安盟落地。这套由兴安盟农牧局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系统,在乌兰毛都苏木的实测中创下96.2%的群体计数准确率。它采用大疆无人机平台集成自研算法,在百米低空巡航时完成高清图像实时拼接,即使信号微弱也能回传数据。地面分析服务器则像给每只羊标注'电子身份证',连小羊羔是否跟随母羊都能辨识。更关键的是系统给出的预警阈值——当某块草场的实际载畜量超过理论承载力的94.7%时,终端会自动触发三级警报。这个数字背后是长达五年的草种生长模型与牲畜食量数据分析。兴安盟作为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曾因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如今在试点区域,系统已推动草畜平衡指数压降至9.8%,退化面积缩减21.3%。按每亩草地恢复成本50元计算,每万亩草原可省下1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牧民巴特尔的牧场去年还被划入'黄区',今年春季监测显示植被覆盖度提升19%。他指着围栏边新长的针茅草说:'以前总觉得多养几十只羊没事,现在终端显示超载5%,草场恢复就慢一大截。'这套系统正在改变监管逻辑。过去处罚超牧依赖人工取证,容易引发争执;现在无人机巡航数据直接生成'草原体检报告',载畜量、草场恢复进度等指标一目了然。现场执法人员演示了终端的矛盾化解功能:当系统判定某牧户超载12%时,会自动关联周边三户草场充裕的牧民,促成牲畜临时寄养交易。技术突破远不止于硬件。核心算法破解了动态场景下的三大难题:羊群移动时的重叠干扰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8%,沙尘天气影像清晰度比常规设备高47.3%,混合牧群中牛对羊群的遮挡误差控制在1.4%以内。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在观摩现场评价:'这是用算法缝合草场与牧群的数据裂痕。'他更看重系统对草原代谢周期的计算——根据不同草种生长速度动态调整放牧窗口期,让草场获得'呼吸节奏'。在牧区现代化进程中,电子围栏与智能终端的组合正重构人畜草平衡。当某块草场进入休养期,牧民手机会收到生物量恢复进度条;新生羔羊数量超过预警线时,系统自动推送饲草储备方案。这些细微变化让乌兰毛都苏木的牧民感触颇深:'现在放牧像在照顾会说话的草原,它用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能留。'
本文由FanGuo于2025-08-17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he.jltcw.com/20258391.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