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写作暗藏泄密风险!国家安全部紧急发布三防指南
- IT大事件
- 2025-08-16
- 1372
科研创新与学术交流的繁荣景象背后,泄密隐患正悄然潜伏。就在今日,国家安全部发布警示,揭露学术论文已成为境外情报机构窃密的新目标——核心技术、战略成果一旦被非法获取,不仅让科研人员心血付诸东流,更可能对国家利益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一台未加密的笔记本电脑、几份存储在公共云盘的研究数据、一次与所谓“国际科研机构”的热情合作……这些看似寻常的学术日常,却可能成为秘密泄露的起点。调查发现,个别研究人员为提升论文发表率,在稿件中违规引用未公开的内部数据甚至涉密资料,而相关单位保密审查的松懈,直接导致涉密论文流入公开学术数据库。更隐蔽的是,某些境外间谍组织以科研合作之名设下陷阱,伪装成高科技企业或学术机构,以合作项目为诱饵,索要关键技术方案。某高校国防项目组曾遭遇此类骗局,对方承诺提供高额经费支持,实则意图获取导弹材料数据,幸被及时识破。
涉密信息在设备间的流转尤其脆弱。普通联网电脑处理涉密文档、用手机传输研究进展、将文件拷贝至私人U盘等操作,均可能被植入恶意程序。某研究所的惨痛教训是:研究员在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编辑涉密论文,黑客利用系统漏洞窃取初稿,致使三年研究成果被境外情报机构截获。
面对严峻挑战,国家安全机关划出三条防线:设备层面强制使用保密认证专用计算机及加密U盘,严禁涉密文件接触互联网;发布环节要求高校落实“涉密论文非公开”原则,武汉理工大学等机构已执行导师涉密资格捆绑制,论文开题至答辩全程闭环管控;国际合作须经保密审批,尤其警惕外方主动接洽的“馅饼型”项目。
筑牢学术安全屏障,单靠制度远不足够。当外卖员因顾客坚持拍摄涉密单位外围而果断举报,当实验室成员主动报备可疑的合作邀请——这些日常警觉,恰是学术成果最接地气的防护网。学术无国界,但秘密有红线。在开放与安全的平衡木上,每一份清醒的保密意识,都是国家战略资产最坚实的盾牌。
本文由MurongLin于2025-08-16发表在吾爱品聚,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he.jltcw.com/20258282.html
发表评论